从管网入手,攻克黑臭水体的治理难题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3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黑臭水体的治理现状
从现实情况来看,黑臭水体的治理压力并不小。在治理之初,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确定了黑臭水体2899个。经过4年多的努力,截至2019年,已消除黑臭水体2513个,消除比例高达86.7%。
但同时,全国范围内仍有57个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低于80%,甚至还有7个地级市消除比例为0。因而,未达标的城市接下来会面临艰巨的治理任务。另一方面,已完成治理任务的城市要确保水体的长治久清,彻底解决黑臭问题,也要面临不小的挑战。
●黑臭水体污染的根源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其与城市的市政规划、基础管网设施建设和相关监管体系等因素密切相关。造成水体黑臭的成因较为复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水体污染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诱发水体水质超标。
从污染源的角度来看,当大量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厌氧菌等微生物分解产生黑臭物质污染水源。同时,污染水体中含氮磷的污染通过沉淀或者颗粒物吸附而沉积在底泥中,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会释放到水体中产生甲烷、硫化氢等物质也会导致水体黑臭。
黑臭水体的“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黑臭水体的污染源虽然分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但只有控制住了外来污染源,才能有效弱化内源污染物,彻底解决水体黑臭问题。那么,作为截污工具的“管网”自然就成为了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
●管网是治理的关键
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污水管网覆盖率已达90%以上,但与欧美等城市相比,我国管网设计和建设中过于注重总管和干管的建设而忽视了收集管网,这个问题在县级城市更为严重。*终导致众多污染源无法纳入污水管网,只能直排河道造成水体污染。
除此之外,管道破损导致的渗漏污染也常发生。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市排水管网长度总量达到54万公里,其中26.1万公里排水管网的使用时间在10年以上。由于污水腐蚀、侵蚀、冲刷和地面负荷的影响,污水管网破损严重的情况在我国城市普遍存在。
2015年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水污染防治领域推广PPP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的PPP项目并没有将管网修复和完善包括在内,这也是现有城市黑臭水体PPP项目“治理反复、反复治理”的根本原因。
根据测算,我国城市污水管网仅为供水管网的三分之二,以每平方公里720-1800万元的建设成本估计,这三分之一的污水管网缺口将产生近万亿元的投资。在此基础上,对黑臭水体“不反复”要求的提高会促使市政排水管网项目实现从建设到运营的转变。未来,不论是对破损管网的修复还是对新建管网的维护,都会产生不小的市场空间。